本報訊(記者王英周悅磊)“無人機已到達坐標位置,啟動踏勘!”昨天下午,在蘇州市吳江區(qū)數據局,隨著工作人員下達啟動指令,懸停在26.7公里以外的一架無人機正式開始林木采伐許可現場踏勘工作。僅用時10分鐘,無人機就完成了5.3公里指定路段兩側近140畝林地的勘察,樹種、樹木分布情況等高清視頻和照片資料實時回傳并收錄至吳江區(qū)低空服務一體化平臺。這是江蘇省首次將無人機作為林木采伐許可踏勘的“主力軍”,也是吳江區(qū)數據局首次將無人機技術運用到審批項目中,隨著踏勘模式從“平面化”向“立體化”轉變,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得到顯著提升。
林木采伐許可的現場踏勘,需對采伐的四至邊界、權屬、申請面積、樹種、樹齡等內容確認清楚。在傳統(tǒng)的踏勘模式中,踏勘人員往往面臨林地面積廣泛,樹木叢生等情況,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對林地的整體分布和面積進行詳細測算,不僅效率低下,還可能存在某些點位難以核查的問題。此次接到項目方的申請,因道路改建需要,需采伐道路兩邊的林木。吳江區(qū)數據局決定實現資源優(yōu)化,采用無人機“云踏勘”模式,對項目的現場進行遠程勘察。
根據項目方的申請以及提供的坐標,無人機精準到達項目現場地點。在飛勘過程中,無人機時而在200多米高空全方位、無死角俯拍整個項目,時而拉近距離,拍攝樹木的局部分布和生長情況。在蘇州市吳江區(qū)數據局,工作人員實時獲取到全面、準確且清晰的現場視頻和照片資料,并精確核實使用林地的具體位置、范圍、面積以及涉及的樹種和小班數據。
記者從吳江區(qū)數據局了解到,吳江正打造“一網到底”的無人機社會治理體系,依托全區(qū)34個無人機機場,搭載31種算法,可滿足日常巡檢、場景應用和數據服務等多樣需求。
“我們這次執(zhí)行踏勘任務的是DJIMatrice3E機型,它不僅可以實現厘米級高精準定位,其掛載的2000萬像素的相機還能夠在正射與傾斜攝影模式下實現最快0.5秒定時拍照,快速完成多角度高速航拍作業(yè),每次飛行可以覆蓋2.8平方公里區(qū)域,素材傳輸距離突破25公里。”吳江大數據公司市場運營部相關負責人吳晨說,無人機回傳的數據經過處理后可生成高精度二維正射影像圖,為后續(xù)的項目設計、審批和管理提供精準依據。
將無人機技術運用于審批項目,是吳江區(qū)數字化治理的一次成功實踐,不僅提升了區(qū)域治理效率,還為經濟發(fā)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吳江區(qū)數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接下來將繼續(xù)深化無人機技術應用,拓展更多創(chuàng)新場景,為智慧城市建設貢獻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