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近幾日溫度升高,有市民向“96466記者幫辦”欄目反映在散步時候發(fā)現(xiàn)了蛇的蹤影。此外,公安機關也不時接到群眾有關于抓蛇的求助“警情”,在蛇類頻繁出沒的季節(jié)該如何防范,記者采訪了專業(yè)人士。
近日,市民劉先生吃過晚飯和家人正在唯亭翡翠湖公園散步,突然被一條長約一米、身上長著紅色花紋的蛇攔住了去路。“哎呀,有蛇!”劉先生趕緊提醒身邊的家人注意安全。等蛇爬走后,大家才小心翼翼地通過。事后,劉先生回想起當初那一幕,仍然心有余悸。劉先生將拍攝的照片發(fā)上網辨認,結果顯示蛇是一種名叫赤練蛇的無毒蛇,“好在是無毒蛇,當時我心里也有點發(fā)毛,完全是硬著頭皮走過去,腿肚子都被嚇軟了。”
昨天,吳中公安分局胥口派出所也接到市民求助,稱家門口有條大蛇。接警后,派出所經驗豐富的“捕蛇達人”輔警老李帶著工具立即前往報警人老田的家。原來,老田正和鄰居在家門口閑聊,突然看到了條大蛇,后來蛇躲進門口廢棄的木頭箱子下面不出來。老李一手拿著捕蛇夾,費了一番周折后終于眼疾手快將蛇抓住。眾人這才看清,這條大蛇約有2米長,和小孩胳膊差不多粗細,全身呈現(xiàn)青黑色。
蘇州大學基礎醫(yī)學與生物科學學院教授戈志強告訴記者,近期氣溫逐步升高,很多冬眠的蛇類逐漸醒來,接下來的幾個月正是蛇捕食、繁殖和生長的旺季。
戈志強說,蘇州地域范圍的毒蛇以蝮蛇為主,無毒蛇有火赤練等種類。如何區(qū)分它們,主要看頭部的明顯特征,大部分毒蛇的頭部呈三角形,頸部明顯,尾尖。從蛇的性情上來說,一般無毒、微毒的蛇沒有毒牙(連著毒腺)這種“致命武器”,所以對周圍環(huán)境比較敏感,人還沒有走近,它們就先逃跑了。
市民碰到多數(shù)行動機敏的蛇,大多是無毒或者微毒的。而毒蛇有“致命武器”傍身,行動就相對遲緩。例如蝮蛇,常常會一動不動盤曲在草地上,有人經過也不一定“挪窩”。除了眼鏡蛇和眼鏡王蛇之外,幾乎所有蛇類都不會主動攻擊人,除非它們受到威脅而采取自衛(wèi)措施。而這兩種毒蛇,蘇州野外還沒有發(fā)現(xiàn)分布。“和蛇類保持安全距離,是規(guī)避危險的關鍵。”戈志強說。
蘇州青年藍天救援隊副隊長姚鋒告訴記者,人們在野外遇到蛇類的概率很大。雨天盡量不要到戶外安營扎寨搞露營,盡量少去蛇出沒的草叢、灌木和樹林等地帶,在蛇出沒的地方徒步,要穿沒有網眼的鞋子和長褲,將最容易被咬傷的腳踝、小腿保護起來。大部分蛇膽子比較小,遇到人類第一反應是逃命,在草地、灌木叢、林地等容易遇到毒蛇的區(qū)域行走,可提前準備好照明手電,用燈光直射和登山杖或棍棒敲擊將蛇嚇跑。
另外,如果住宅臨近野外,應當定期進行打掃、檢查,避免毒蛇鉆進室內傷人。“不要試圖主動和蛇直接接觸,玩蛇、打蛇、踩蛇都是很危險的。如果與毒蛇不期而遇,保持鎮(zhèn)定,不要突然移動,不要向它發(fā)起進攻,應繞行。”姚鋒說。
被蛇類或其他動物咬傷后,一定要前往正規(guī)醫(yī)療機構就醫(yī),千萬不要浪費寶貴的急救時間,應盡早送醫(yī)。記者從蘇州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了解到,作為蘇州市唯一提供蛇傷處置的三甲醫(yī)院,從建院初期,該院就設有蛇傷???,備有抗蝮蛇毒血清、抗五步蛇毒血清等,24小時為蛇傷患者服務。同時,針對蜈蚣、蜜蜂等動物蜇傷咬傷,醫(yī)院也有專業(yè)醫(yī)生診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