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訊(記者 羅雯 實習生 李承璇)“要是一代又一代的繡娘,總在做同一件事情,可能會忘記為何而繡。” 昨晚非遺傳承融合劇《情絲萬縷——不息》劇場版在蘇州文化藝術(shù)中心首演,舞臺上,刺繡大師姚惠芬思索著,呢喃著,“我到底在繡什么?我想表達什么?”她與古人對話,與古畫對話,在日日夜夜中求索針線的創(chuàng)新表達,終將蘇繡繪成一幅生生不息的畫卷。
為何而繡?劇目一開場,與蘇繡相伴一生的姚惠芬發(fā)出疑問。“我覺得刺繡應該發(fā)展,如果繡娘是魚,刺繡的發(fā)展就是水,水若少了,魚兒就只能生活在水洼里,水若枯了,魚也就沒了。”從繡娘到藝術(shù)創(chuàng)作,從復制畫面到“絲線”表達,百年前的針神沈壽、八百年前的李嵩與她身處同一方舞臺,在作品《骷髏幻戲圖》中,蘇繡該何去何從?最終,姚惠芬完美再現(xiàn)了《骷髏幻戲圖》,融蘇繡所有針法于其間,作品于威尼斯國際雙年展引起轟動。
“我們的經(jīng)濟、人文歷史傳承了幾千年,非遺的傳承路徑還是很傳統(tǒng)的。所以我也想嘗試讓它破圈與融合,便想到了做話劇。”該劇出品人邵懷華說。該劇源自1908團隊去年9月創(chuàng)排推出的短劇《情絲萬縷》,今年團隊將劇本再度打磨,將原來的短劇改編成90分鐘的劇場版。